线上股票配置平台 三槐王氏始祖_尚书令_元年_次子

发布日期:2025-04-04 22:10    点击次数:138

线上股票配置平台 三槐王氏始祖_尚书令_元年_次子

三槐王氏始祖线上股票配置平台

王乾之子王言,字惟瑾(869-930年),唐懿宗己丑年(869年)五月初五日生于寿州。乾宁元年(894年)登进士第,又二年(896年)授滑州黎阳令,乾宁三年(896年)夏,随唐宣武军征讨郓州,任牛存节部都将,此后退出军旅。至后梁代唐,隐居大名府莘县数十年,教子成名为国老重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二月初一日终,享年六十二岁。以曾孙旦贵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妣姚氏,追封鲁国夫人,生子二:彻 永

二世祖

王言长子王彻,字伯通(892—942年),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后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妣田氏,追封沂国夫人,生子二:祐 祉

王言次之王永,字伯龄(912—987年),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十月初八日生。苦志力学,举明经,任后蜀西畿令。宋太祖时从蜀王昶归朝,授右补阕,迁起居舍人,拜光禄卿。吴越纳土,受命往均赋,至则悉除无名之算,民皆感泣。雍煕四年(987年)三月十一日终,年七十六,葬江南潜山县王家坦。妣白氏,生子二:景图 景珉

三世祖

展开剩余95%

王彻长子王祜,又作王佑,字景叔(924—987年),大名府莘县人。公笃志词学,风流倜傥。五代时授魏县令。宋太祖朝,历任光州知州、殿中侍御史、知制诰、集贤修撰、户部员外郎,外放治理潞州、大名府尹、襄州、潭州。宋太宗即位后,迁河中尹,入为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开封知府,拜兵部侍郎。卒于任,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妣任氏,追封徐国夫人,生子三:懿 旦 旭

王彻次子王祉,字景安(932—1002年),又字锡畴。举进士不第,建隆初(960)举茂才授河南陆海州教授。咸平五年(1002年)殁,葬莘县群贤堡。以孙轸贵,赠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配田氏,子一:献

王永长子景图,约938年生,太平兴国(976—984年)中登进士第。历官太仆少卿,累赠光禄大夫,太师尚书令,追封荣国公。配尹氏,生子一:贽

王永次子景珉,生卒失考,成都华阳人。生子一:蔺(待考证)

第四世

王祜长子王懿,字文德(954—1002年),后周显德元年(954)生,北宋咸平五年(1002)终。公励志好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配李氏,生子三:睦 谅(淳) 贽

王祜次子王旦,字子明(957-1017年),北宋杰出宰相,三槐王氏优秀的代表人物。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有文才。太平兴国五年(980)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知人善用,多荐用厚重之士,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天禧元年(1017)终,葬河南开封亲里乡大边村。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配赵氏,封荣国夫人,生子三:雍 冲 素

王祜三子王旭,字仲明(960—1027年),建隆元年(960)生。以荫出仕,官至兵部侍郞,知应天府。天圣五年(1027)终,赠户部尚书、太尉。生子:粹 玄 质 徽 诲 端

王祉之子王献,字子朝(952—973年),后周广顺二年(952)生,北宋大理寺评事,迁将作监主簿。开宝六年(973)卒,存年二十二岁,葬父茔内。以子轸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配何氏,生子一:轸

景图之子王贽,字方贽(约960-1035年),至道三年(997年)进士,历待御史,三司判官,迁右司谏。祥符三年(1010年)以礼部郞中知会稽郡,移福建路转运使,累赠光禄大夫,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约景祐二年(1035)殁,追封魏国公。配邱氏,生子五:皋 覃 准 罕 泽 女一适晁宗慤

景珉之子王蔺,生卒未详,生平事迹失考。生子一:埜

三槐王氏崛起于北宋之初,不仅是宋代的名门望族,至今也是王氏源流中枝繁叶茂的旺族。开基祖王言,任滑州黎阳令,隐居山东莘县数十年,教子成国之重臣。长子王彻同光初年举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次子王永苦志力学,宋太祖授右补阕、起居舍人。长孙王祜官至开封知府、拜兵部侍郎,手植三槐而闻名;次孙王祉建隆初举茂才授河南陆海州教授;孙景图太平兴国间进士,历官太仆少卿,累赠光禄大夫。经三代协力,共同积淀,使家族再次兴盛,分叉枝散,故同为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

花开千朵,各表一枝。三槐王氏根深枝茂,各支都有后裔传承记载,以下仅记录王言次子王永支(成都华阳王氏)在两宋年间的世系行传。

第五世

王贽长子王皋,约988年生,北宋前期登进士,朝列大夫,天圣五年(1025)以职方员外郞知筠州,天圣七年(1029)知泰州军事,卒赠礼部尚书郞。生子二:玘 珫

王贽次子王覃,字庆之,约(990-1030年),天性孝笃,侍其父左右二十余年,未一日远去。潜心经述,屈官至少卿,以暴疾卒。配吕氏,淳化元年(990)生,治家有方。嘉祐四年(1059)终,年七十岁,葬扬州。生子三:琎 珣 璩

王贽三子王准,约992年生,天禧三年(1018-1019)进士,以祠科擢秘书阁校理,三迁司盐铁判官。卒后以子珪贵赠光禄大夫,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汉国公。配薛氏,生子二:珪 瓘

王贽四子王罕,字师言(996-1075年),王珪季父,宋天圣年间(1023-1032),携子侄琪珪由成都华阳徙舒州(今潜山)。以荫知宜兴县,有惠政。为广东转运使,招兵解广州之围。后为西路转运使,招降侬宗旦父子。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主理资迁止讼案流传至今。官至光禄卿,终年八十岁。宋史有传。配狄氏,咸平四年(1001)生,性柔顺,煕宁二年(1069)四月终,年六十九岁,葬丹徒县。生子五:琪 璪 璐 璹 璋 女一适晁仲蔚

第六世

王皋长子王玘,约1020年生,庆历二年(1042年)与金君卿同登进士第,左司谏,徙居扬州江都。生子一:仲孜

王皋次子王珫。约1030年生,神宗熙宁七年(1074)官屯田郎中改都官郎中、判登闻鼓院。《续资治通鉴长编》三一三卷:“元丰四年(1081)坐事放归田里。”生子一:仲敷

王覃长子王琎,约1015年生,尚书比部员外郞,知太康县。生子二:仲均 仲猷

王覃次子王珣,约1020生,尚书职方员外郞,知昭州(今桂林平乐县)、辨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化州市)。事迹见宋桂万荣《棠阴比事》。生子二:仲鄰 仲说

王覃三子王璩,约1025年生,宋桂万荣《棠阴比事》:“以寺丞知襄州中庐县(今湖北襄阳县西南),有贼久讯不得情,偶于贼囊中得故纸,揭示之,乃房陵商人,道为贼所掠者。贼遂服。”又有史载任杭州南新县令。生子二:仲蒙 仲威

王准长子王珪,字禹玉(1019-1085年),祖籍成都华阳,北宋宰相、文学家。幼随季父罕迁居舒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中榜眼,初授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封岐国公。卒于位,享年六十七岁,获赠太师,谥号“文恭”。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著《华阳集》四十卷。娶郑戬之女,生子五:仲修 仲端 仲嶷 仲岏 仲煜女三:长适李格非,早亡,生女李清照;次适权太常博士邱籲;三适郑居中。

王准次子王瓘,约(1022-1086年),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熙宁(1068)年初集贤校理,三司度支判官,刑部郎中迁兵部郎中。著有《北道刊误志》,记有北宋开封及大名城的史料。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三三:“以尔具官王瓘,文敏学优,才通用博。生子一:仲原

王罕长子王琪,字君玉(1018-1087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豪放派词人,留有知名诗文四十二篇。景佑年(1034-1038)进士,曾任舒州通判,江都主簿。皇佑三年(1052年)上时务十事,仁宗嘉之,命试学士院,入京城任馆阁校勘,授大理寺评事、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嘉祐(1056-1063)中,守平江府,数临东南诸州,政尚简静。嘉祐四年(1059年)增订刊刻《杜工部集》于苏州,并撰写《后记》。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七十二卒。葬真州,诏真、扬二州发卒护其窆。生子三:仲甫 仲求 仲聪

王罕次子王璪,约1025年生。庆历年间登进士,嘉佑间(1056-1063)知泗州。历仕太常博士。《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七:“嘉佑六年(1061)八月,江淮制置发运司言:'淮水坏泗州城,知州王璪、通判张师中能协力保完之,乞降诏奖谕。’从之。”孙一:王曮

王罕三子王璐,约1030年生,约1065年卒,昭州平乐县主簿,先母卒,葬丹徒县。《宋人轶事汇编》卷一载:仁宗朝晏殊为相(1042-1055)时,为郎官。生子一:王迥

王罕四子王璹,约1033年生,卫尉寺丞,正史不显。

王罕五子王璋,约1038年生,台州黄岩县令或主簿,正史不显。生子一:待考

第七世

王玘之子仲孜,约1045年生,与王诜(约1048—1104年)同时代。北宋书法收藏家,收集《兰亭诗》一卷。生子一:王昂

王珫之子仲敷,约1050年生,徙居洛阳,自称华阳先生,著有《南都赋》(有序):“洛阳王仲敷侍亲客于宋,十有馀年矣……因藉华阳先生,涣上公子,为问答以赋。”

王琎长子仲均,约1035年生,登仁宗皇祐年间等进士第。《宋代登科总录》:“王仲均,仁宗朝登进士第。”子嗣:待考

王琎次子仲猷,约1038年生,太庙文郎,正史不显。根据《华阳集》卷四十《寿安县太君吕氏墓志铭》录之。

王珣长子仲鄰 ,约1050年生,正史不显。根据《华阳集》卷四十《寿安县太君吕氏墓志铭》录之。

王珣次子仲说,约1052年生,正史不显。根据《华阳集》卷四十《寿安县太君吕氏墓志铭》录之。

王璩长子仲蒙,约1053年生,正史不显。根据《华阳集》卷四十《寿安县太君吕氏墓志铭》录之。

王璩次子仲威,约1055年生,正史不显。根据《华阳集》卷四十《寿安县太君吕氏墓志铭》录之。子嗣:(疑似王之望)

王珪长子仲修,字敏甫(约1045—1115年),祖籍华阳,北宋词人、文学家。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以著作佐郎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元祐二年(1087)勒停。著有《宫词》等诗一〇二首。生子二:晏 晟

王珪次子仲端,约(1050—1120年),以荫补承奉郎,宣议郎,籍田令。 《宋会要辑稿》:“崇宁二年(1103)四月三十日,诏故宰相王珪追赠官并谥,王仲端、王仲嶷并放罢,遗表恩例减半。”生子一:时

王珪三子仲嶷,字丰甫(1060-1143年),北宋末登进士第,历左正议大夫,徽宗政和四年(1114)知越州,后擢待制。高宗建炎三年(1129)知袁州,金人入江西,弃城削籍。绍兴十三年(1143)尚在世,卒年八十馀。娶李氏,赠陇西郡夫人,生子二:晓 晌

王珪四子仲岏,原名仲山,字衡甫,约1065年生,南宋初知抚州,建炎三年(1129)金兵来犯,以州降,綦崇礼曾以词责之。生子三:㬇 會 昌 女一:行三,适秦桧

王珪五子仲煜,约1070年生,父逝年尚幼,承事郞。生子二:歴 著(着) 曮

王瓘长子仲原,字深之(1050-1108年),神宗朝(1068-1085)年登进士第,主亳州卫真簿,开封府咸平尉,教授润陕两学生。大观二年(1108)终,享年五十八岁。(详见注考证)生子一:耆 女一:适吕彦祖

王琪长子仲甫,字明之(约1050-1115年),祖籍成都华阳。神宗朝(1067-1085年)少年以词赋登科,历乾德县尉,曾官主簿。元祐(1086-1094)年间擢翰林学士,博知经史,文辞工巧。喜游赏,旷达不羁,不为荣辱所惊,不以是非为挂,朝赏夕宴,怡然自乐。《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九:仲甫为翰林,权直内宿,有宫娥新得幸,仲甫应制赋词。《中吴纪闻》:“王仲甫,字明之,岐公之犹子。风流翰墨,名著一時。”生子一:王昞

王琪次子仲求,约1055生,殁于1129年秋。与北宋文学家李廌(1059-1109)交好,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妣刘氏,生子二:字彦立 字彦时

王琪三子仲聪,约1060年生,卒于1135年。曾任试将作监主簿,其余事迹不显。生子三:之义(彦和) 之道(彦猷) 之深(彦逢)

第八世

仲孜之子王昂,字叔兴(1090-1132年),扬州人,祖籍成都。徽宗重和元年(1118)状元,除秘书省校书郎。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高宗绍兴二年(1132),“起居舍人王昂并试中书舍人……昂以疾不拜”。同年,以待制身份知台州,病逝于家中。生子:待考

仲修长子王晏,字叔任,约生于1070年,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十月)登进士第,承奉郎。生子:待考

仲修次子王晟,字叔明,约1072年生,承奉郎。<宋会要缉稿>:“宣和七年(1125)二月二十六日诏:承议郎、前知卫州王晟可特起复,充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生子:待考

仲端之子王时,约1105年生,参议官,知郴州。<宋会要缉稿>“孝宗隆兴元年(1163)四月十二日,诏知郴州王时……并放罢。”生子一:知杰

仲嶷之子王晓,字浚明,约1115年生。潭州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被放罢。《挥麈录·后录》卷七:“孝宗隆兴间通判潭州(今长沙),乾道六年(1170年)为行在杂买场提辖,八年(1172年)知抚州,淳熙初年(1174年)司农少卿,淳熙九年(1182年)为太府少卿。生子:未详

仲嶷次子王晌,《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辛亥,右朝奉大夫、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官王晌提举淮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甲子,直秘阁、淮南路转运判官沈该移两浙路。《宋会要缉稿》:“绍兴二十六年(1156)四月十三日,直祕閣、前知太平州王晌,……落职” “皆以附会秦桧故也”。卒于绍兴丁丑年(1157)。子嗣:待考

仲嶷三子王韅,知秀州,寄居抚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十五年(1155),右承议郎新福建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王韅添差通判秀州。子嗣:待考

仲岏长子王㬇,字显道(?—1147年),抚州人,宣和六年(1124年)登进士第,知泰州迁江淮制置使,知临安府。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〇: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左中大夫、直秘阁、淮东转运副使王㬇升直龙图阁。绍兴十四年(1144年)改宝文阁直学士、右通政大夫。娶郑居中之女,生子二:长子未详 熺

仲岏次子王會,字亨道,朝请大夫、兵部侍郞,绍兴十九年(1149年)敷文阁直学士,知湖州、平江府。1158年因受秦禧冒失妄冀之累,被高宗罢官,贬循州(今广东惠州、梅州一带),不久全家被迫徙往琼州,郁郁而卒。生子:未详

仲岏三子王昌,《中吴纪闻》卷六:绍兴中……秦之妻弟王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四年(1134)……建阳令王昌瓯宁令黄光邦不能讨,时方艰食,饥民从之者甚众。子嗣:待考

仲煜长子王曆,清为讳乾隆弘曆而改为歴,居抚州。绍兴中登进士第。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为左宜议郎,江南西路转运司主管文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十四年(1154)丁丑,右通直郎王历充江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官。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被放罢。子嗣:待考

仲煜次子王著,宋会要缉稿为王着,邵武军(福建省南平市)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被放罢。 《宋会要缉稿》:“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十二日,诏知郴州王时、邵武军通判王着、潭州通判王晓并放罢。以殿中侍御史胡沂论其皆故相秦桧亲党故也。"子嗣:待考

仲原之子王耆,约1075年生,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大夫及第,以文学登科,为通仕郎、卫州新乡县令。生子四:子溶 子澐 子澜 子瀜

仲甫之子王昞,字子华,约1075年生,祖籍成都华阳,北宋政和七年(1118年)任海宁县监管令。《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九:“字子华,华阳人,政和七年令盐官……政有条理,其除弊革,故不劳而成盖吏之,以敏干著者。”子嗣:待考

仲求长子彦立,字彦立,庐江郡桐乡(今安庆市桐城市)人,之道称之为“彦立兄教授”,生平待考。子嗣:待考

仲求次子彦和,字彦和,号鸥盟先生,庐江郡桐乡(今安庆市桐城市)人,布衣。尝为中贵人题扇,高宗见之极称赏,令尽进所作,赐以金帛。晚年穷困。子:待考

仲聪长子之义,字彦时,庐江郡人,宣和六年(1124年)三兄弟同登进士第,翰林侍读。子嗣:待考

仲聪次子之道,字彦猷(1094-1169年),庐江郡人。宣和六年(1124年)三兄弟同等进士第。历湖南转运官、权安抚使,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五年(1169年)六月,终于家…,年七十七。《相山集》卷三〇《附录·加赠少事王之道敕》:大中大夫,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王蔺故父,任朝奉大夫,赠太子太师。生子十:五子王苇(艹下违) 六子:王蔺

仲聪三子之深,字彦逢,庐江郡人。宣和六年(1124年)三兄弟同登进士第,翰林院侍讲。子嗣:待考

王璪之孙王曮,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知衢州,饥民暴乱,处置不力,被秦桧罢免。《宋会要缉稿》: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二十八日,前知衢州王曮,建昌军居住;前知静江府吕愿忠责授果州团练副使,封州安置。以臣僚言:'曮守三衢,下行买物不支价钱,盖恃亲党之援;愿忠召还,席卷公库,尝为臣僚论列,乃以货纳于大臣求免。’故有是命。《宋会要辑稿·选举》:(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九日,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王曮知贡举……子嗣:待考

王璐之孙王曦,太平州知州,余事不详。子嗣:待考

第九世

王时之子知杰,1130年生,由进士知成都尹,升江西参政,遭兵变乱,落藉于南昌府南昌县骆家湾三角堰,享年七十三岁。——监利县《新桥王氏宗谱》、《新观王氏宗谱》首卷。生子:文亮

王耆长子子溶,约1100年生,浙东仓司官属,后知吴县。子嗣:待考

王㬇次子秦禧,字伯阳(1117—1161年),本秦桧妻兄王㬇次子,桧留金时其妻养为后。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为行秘书郎、秘书少监。十三年,擢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提举秘书省,除翰林学士。1148年,迁知枢密院使。1155年桧卒,以少师致仕。子三: 埙 堪 坦

之道长子王蘩,奉议郎,签书武冈军((今湖南邵阳武冈市)判官,1169年后卒。

之道次子王蘧,迪功郎,郢州长寿(今湖北钟祥市)尉,1169年后卒。

之道三子王邁,承直郎,监蕲州蕲口镇(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

之道四子王着,迪功郎,监西京岳庙。

之道五子王苇,原名(艹下违),字少愚(约1136-1207年),庐江郡人。庆元年间(1195-1201年)知临江军,颇有惠政(见明隆庆《临江府志》),仕至户部侍郎。因谏开禧北伐而被谪,开禧年间出知建宁府,丐归得请,值边警方急,取道会稽,开禧三年(1207)卒于会稽,葬金鸡山之原(今绍兴市平水镇会稽村)。著有《北山纪事》十二卷、《北山戆议》一卷,知临江军任上编有《清江三孔集》四十卷。配方妣,讳觉清,绍兴六年(1136)生,嘉定十七年(1224)卒,享年八十九岁。生子三:王栐 王枅 王杆(王蔺嗣子) 女三:王巽 王媖 王寿(王蔺养女)

之道六子王蔺,字谦仲(1140-1214年),号轩山,庐江郡人。乾道五年(1169)登进士第,历官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枢密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吏部、礼部尚书,升参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枢密院事兼参政、枢密使。宁宗(1194年)即位,改帅湖南。庆元三年(1197)台臣论罢,归里奉祠,嘉定七年(1214)卒。尽言无隐,然嫉恶太甚,同列多忌之,竟以不合去。妣施氏,嗣子:王杆 养女:王寿

之道七子王茹,承务郎。(据含山县林头镇西王村王蔺支族谱记载,蘭七徙居桐城)。

之道八子王莱,字邦基,又字基仲,号龟湖。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八年(1181)为建康府教授,光宗绍熙元年(1190)知池州贵池县。有《龟湖集》十卷,已佚。生子:王杜

之道九子王芾,未仕,事迹未详。

之道十子王荀,未仕,事迹未详。

第十世

王苇长子王栐,字叔永,约1158年生,嘉泰年中(1201-1204年)或为吴兴归安县丞,嘉定三年(1210年)以宣教郎出知泾县,其后出知忠州,嘉定十七年(1224年)为朝散郎、主管华州云台观、赐绯鱼袋,曾游宦淮南,淳祐七年(1247年)尚在世,寿当在七十五以上,葬会稽。著有《燕翼贻谋录》五卷,是中国笔记史上的名作。妣陈氏,陈振孙之妹。生子二:立爱 立敬

王苇次子王枅,字仲方,约1165年生,嘉定十一年(1218)通判永州,嘉定十七年(1224年)任朝奉郎,知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军州事。子嗣:待考

王苇三子、王蔺嗣子王杆,字元佐,约1170年生,绍定二年(1229年)六月通判汀州军事,值内阻外讧,临危不惧,晓以祸福,民皆感动;指授方略抵御抚定变乱,民皆德之。嘉熙(1237-1240)年间出知江阴军,其后事迹不详。生子:华正

王莱之子王杜,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科进士。余事未显。子嗣:待考

王梧,根据《潜川王氏宗谱》记载,生卒、仕宦未详。

王樟,字世美,不仕,迁居上虞严家岙。

秦禧长子秦埙,字伯和(1137—?年),秦桧孙,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榜探花。绍兴二十年(1150年)进直显谟阁、右文殿修撰。后历任敷文阁待制、实录院修撰、江州太平兴国宫提举、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子:秦钜(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见注释)

十一世

王栐之子立爱,约生于1194年,淳祐年间(1241—1252年)任临安府钱塘县令。《宋会要辑稿》:开庆元年(1259年)以抗战不力被徐宗仁弹劾,景定四年(1263年)二月被贬谪信州(今上饶)永不放还。

王杆之子华正,仕宦名王采,字少白,宋光宗壬子年(1192年)生,宝庆二年(1226年)登进士第,初知江陵府录事参军,辟湖广总干分司。金人入寇,率兵督战有功,以功改奉议郎,授淮南节判,制使以其练达兵事监军。滁州受兵季,釜援滁,力战解围,改知滁州。除滁州通判,感疾奉祠。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终,公妣合葬于岳西县响肠大凤形(面朝清风岭,脚踩百箩坵)。配毕氏(毕諴裔孙女),生子二:亿 秀

王梧长子华一,生卒未详,《潜川王氏宗谱》载为王梧长子,尊为三世祖。

王梧次子华二,生卒为祥,《潜川王氏宗谱》载为王梧次子,尊为三世祖。

王良景,含山林头镇西王村《三桂堂王氏宗谱》记载,尊为三世祖。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墓志考证

《王公仲原墓志》于一九八五年洛阳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志镶砌于孟津县平乐乡流坡小学教室墙壁上。志作于宋大观二年(1108)三月廿九日,志高74、宽78厘米,志文行楷,满行34字,公约1012字。首行题“宋故朝请上树仓部员外郎致仕飞骑尉赐绯鱼袋王公墓志铭”。许光疑撰文,贾炎书、李孝称篆刻。

贾炎,字达夫,开封府人,北宋大臣,历任起居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等要职,并于大观元年(1107年)至四年官拜同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政和三年(1113年)至七年再拜知枢密院事,太宰,宣和二年(1120年)至五年三拜领枢密院事;连封崇国公宿国公、燕国公。宋史有传。

迁徙考证

王皋长子玘后裔迁扬州江都,次子珫子仲敷居洛阳;王覃三子六孙根据王珪《华阳集》·<寿安县太君吕氏墓志铭>录之,正史不显,后裔可能在战乱中奔徙闽中;王准二子六孙,瓘子仲原后裔居河南开封新乡,高宗南渡时迁越中。珪长子仲修、次子仲端后裔可能仍居潜山,三子仲岏、四子仲嶷后裔多住抚州,一支复迁庐江;五子仲煜后裔徙广西;王罕五子根据民国《华阳县志》记录,康熙《潜山县志》记载罕公之子为王琪,琪子仲甫徙中吴江都或平江府。次子璪,江西通志记载为庐江人,三子先母卒,葬丹徒县。王璹、王璋事迹不显,待考。

文献引用

宋人庄绰《鸡肋编》卷中<十世登科>:“岐国公王珪在元丰中为丞相,父准、祖贽、曾祖景图,皆登进士第”。公有诗云:'三朝遇主惟文翰,十榜传家有姓名。’注云:'自天平兴国以来,四世凡十榜登科。’后侄仲原子耆、仲孜子昂相继登科,昂又魁天下。崇宁二年,耆初及第,岐公长子仲修作诗庆之。

西北大学教授王善军《宋代华阳王氏家族科举论略》:“王氏家族的科举成功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王氏家族成员中进士人数众多。上述引文中提及的王氏家族成员中进士者,计有王景图、王贽、王准、王珪、王仲修、王耆、王昂等7人,除此之外,其他成员科举情况可知者则有,王琪起进士,王仲均举进,王仲原登进士第,王仲甫以词赋登科,王昺登宣和六年第,王采擢癸未进士,王㝐就己丑特进,王祖愿乡贡进士,王曮以博学宏词合格赐第。二是十分注重与科举世家的联姻。济州晁氏是与王氏家族齐名的科举世家,王氏与其世结婚姻。王贽之女嫁晁宗慤,王罕之女嫁晁仲蔚,王仲原又娶晁仲蔚女。山东莱吕氏是宋代的著名世家大族,仕宦最盛,科举亦盛,王氏家族亦与之联姻。王覃娶吕蒙巽女,王仲原女又嫁吕彦祖。在与王氏家族联姻的科举世家中,开封郑氏家族与王氏的联姻是较为频繁的,据现存资料可知,王氏与郑姓的婚姻关系计有:王珪娶郑戬之女,王罕孙女嫁郑祐,王珪女嫁郑居中。

详见武汉大学文学院《北宋词人王仲甫、王观事迹考辨》,但该文论述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仲甫父为王珫”的推论有误,《长编》卷三百七十原文内容并没有涉及王仲甫,也未表明王珫和仲甫是父子关系。该章节所言的亨甫,是指练亨甫。与黄庭坚(1045-1105)、晁补之(1053-1110)有交往。

人物注释

见陆游《老学庵笔记》,陆游,字务观(1125—1210),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有大志,二十九岁应进士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被除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任历官枢密院编修兼类圣政所检讨、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孝宗淳熙五年(1178),离蜀东归,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职。终因坚持抗金,不为所容而罢官,居故乡山阴二十余年。后曾出修国史,任宝章阁待制。其词风格变化多样,多圆润清逸,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渭南词》等。《老学庵笔记》作于1190年前后。

李廌,字方叔(1159-1109),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陕西华州人。六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著有《送王仲求》诗。

秦钜,字子野(?-1221),南宋抗金名将,临安府人,秦熺之孙。宋宁宗时,任蕲州通判。嘉定十四年,金军南侵,进攻蕲州。钜率众英勇抗敌,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叱曰:“我为国死,汝辈可自求生。”掣衣就焚而死。次子秦浚先往四祖山线上股票配置平台,兵至亟还,与弟秦瀈从父偕死。 宋宁宗特赠钜五官、秘阁修撰,封义烈侯。当地百姓为感其勇,在蕲州城建庙,皇帝为其庙赐额,御题“褒忠”二字。后人堂号“咏烈堂”。

发布于:山东省